防爆振动电机外壳的区别和特点?
作者: 嘉亿振动电机设备
浏览: 2
发布日期:2025-08-01 05:16
信息摘要:
防爆振动电机外壳的区别和特点?一、按防爆结构划分:核心差异在 “阻断点火源” 的方式
1. 隔爆型外壳(Ex d)—— 很常
- 核心特点:外壳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爆炸产生的压力,且通过外壳缝隙(隔爆面)的火焰或灼热气体被冷却到不足以引爆外部气体。
- 结构细节:
- 隔爆面(如外壳结合面、轴贯通处)有严格的间隙和长度要求(例如 Ⅱ 类隔爆面,间隙≤0.2mm,长度≥15mm),防止火焰穿出;
- 外壳材质多为铸钢(ZG230-450)或球墨铸铁(QT400-15),厚度通常≥8mm(确保耐爆性);
- 接缝处有止口或迷宫式结构,部分还会在隔爆面涂防锈油(不影响间隙的前提下)。
- 适用场景:适用于有爆炸性气体(如甲烷、丙烷)的环境(Ⅱ 类气体环境),防爆等级可达到 Ex dⅡCT6(能应对高点燃温度的气体)。
- 核心特点:通过优化外壳结构和内部元件,避免电机运行中产生火花、电弧或危险温度,外壳本身不具备耐爆能力。
- 结构细节:
- 外壳缝隙较小(但无隔爆面的严格间隙要求),通常采用全封闭设计,防止外部粉尘或气体进入;
- 接线盒内的接线端子有绝缘防护,避免松动产生火花;
- 外壳材质多为铝合金(ADC12),重量轻但强度低于铸钢,厚度≥5mm。
- 适用场景:适用于危险性较低的区域(如 2 区气体环境或 21 区粉尘环境),且电机运行温度不高(表面温度≤135℃,对应 T4 组别)。
- 核心特点:外壳能阻止可燃性粉尘进入内部,或在粉尘进入后避免其被点燃,同时防止外壳表面温度过高引燃外部粉尘。
- 结构细节:
- 外壳采用 “防尘密封” 设计,缝隙宽度≤0.1mm(防止粉尘侵入),部分带有泄压装置(如薄弱片,当内部压力过高时破裂泄压);
- 外壳材质多为铸铁或不锈钢(304 材质,防粉尘腐蚀),表面经过抛光处理,减少粉尘堆积。
- 适用场景:用于可燃性粉尘环境(如面粉、铝粉车间),需标注粉尘防爆等级(如 Ex tD A21 IP65 T135℃)。
-
防爆间隙严格控制
防爆外壳的结合面(如端盖与机座的连接)间隙必须≤0.2mm(隔爆型),而普通振动电机外壳间隙可能达 1mm 以上 —— 这是为了确保内部火花或火焰通过缝隙时被冷却到温度(如 T4 组别要求≤135℃)。
-
散热设计与防爆的平衡
普通电机外壳可能开散热孔增强散热,但防爆外壳为封闭结构(隔爆型)或仅留少量通风槽(增安型,且槽宽≤1mm,防止粉尘进入),因此常通过加厚外壳壁或增加散热筋(筋高≥10mm,间距≤50mm)被动散热。
-
振动适配性
防爆振动电机因自身高频振动(振幅 0.5-3mm),外壳与内部部件的连接螺栓需采用防松设计(如双螺母、防松垫圈),且外壳底部通常焊接有减震底座(材质与外壳一致),避免振动导致外壳缝隙变大。